是一部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艺术巅峰之作,奥斯卡奖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朱莉娅·罗伯茨同台飙戏,金球奖得主伊万·麦克格雷格倾情演绎,美国西部祖孙三代的家庭伦理冲突跌宕起伏,命运的无奈与错愕令人唏嘘不已。
影片中矛盾大爆发的导火索是女主丈夫的失踪,主要人物是女主夫妇和三个女儿、外孙女、表妹及其妹夫、儿子。随着女主丈夫确认自杀,一家人相聚于同一屋檐下,在葬礼之后的晚宴上掀起了一场情感飓风,谎言、真相、纠缠、决绝,错综复杂的家庭问题脱去华丽的外衣,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最终,受伤的灵魂各奔西东,只留下女主和保姆一地鸡毛。
这部影片揭示了一个普遍且恒久的人生课题: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价值理念、角色定位、互动关系等,都会深刻影响彼此,尤其是对子女的成长和养成,对其在未来家庭中的互动模式和关系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一个千疮百孔的问题家庭,各方如果始终未能达成和解,有些问题似乎会变相地“遗传”“复制”给下一代,绵延不绝,伤痕累累。
来自父母的虐待,父母之间的恶劣关系,不自觉地变成对子女的刻薄、冷漠,子女的家庭关系疏离空洞,夫妻、手足、亲子关系被背叛、伤害所侵蚀,情绪纠结,情感纠缠,往往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家庭问题最直观的表现是疾病,比如影片中女主的口腔癌,二女儿的宫颈癌;还有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女主嗑药,丈夫酗酒,外孙女吸大麻;人际关系混乱,比如越位、出轨,乱伦;以及性格极端懦弱或者强势,事业失败,生活一塌糊涂;出现心理问题、人格障碍,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爱与恨,苦与痛,演变成不堪命运的轮回之殇。
究其原因,这种家庭的孩子缺少爱和温情,也没有妥善处理问题的榜样。于是不会表达爱,也不擅长解决问题。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被错误地打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一个糟糕的复制品。
这是否就无解了呢?所幸上帝关了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发现“当坏事发生,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就是所谓“习得性无助”,逃离“习得性无助”是有路径的。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基本力量的辨别和培育,并在日常工作、恋爱、运动和抚养子女方面使用这些力量”。那么,如何辨别并使用这些力量,从自己开始阻断原生家庭的问题,开启不一样的生活呢?
首先是自我觉察。不断洞察自己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是如何沿袭和轮回的。觉察是改变的开始。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和内在标签、心理需求和负性情绪。只有认知清晰了,才有可能切断强迫性重复,把改变的意识变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其次是接受现实。接纳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接纳真实的自己。父母从来没有吃到过糖果,如何给子女甜蜜的感觉?弱小的孩子难以改变原生家庭,父母亦如此。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靠谱的做法,是从自己开始,努力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原生家庭。
再者是各负其责。同一个家庭,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原生家庭只是人生的起点,但绝不是命运的终点,更不是所有问题的替罪羊。一方面对自己要勇于承担起个人责任,不推卸,不逃避,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事不干涉,对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揽责。尘归尘土归土,只需各自安好。
最后是不断精进。补足短板,扬长避短。在情绪调适、健康管理、沟通表达、人际互动、专业能力等等各方面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不为迎合而改变自己,也不去刻意改变他人。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在平凡中超越过往,以有尊严的方式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脱胎换骨开始新的生活,谈何容易!严重的问题就需要及时有效的专业干预了。对多数人而言,所谓美好生活,不过是一路摸爬滚打中,一边鼻青脸肿,一边踉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