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养生
最近雨水是真的多呀。不知不觉立秋都过了,应该暑去凉来,但我们还处于暑气、湿气极重的季节。
虽然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而且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会逐渐凉爽。
所以,在养生上,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我们得注重养生的变化,随阳气变化从「长」转向「收」,我们的饮食调养也随之适当调整,宜健运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秋冬季积蓄能量的需要。
01秋来「伏」未去,祛湿健脾胃
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就会成为湿热之邪。
《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通于脾」。
由于脾的生理是喜燥恶湿,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内,最易困顿我们的脾胃,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停聚,多表现为水肿、腹泻、湿疹。
加上天气热,大家喜欢吃生冷瓜果、喝冷饮,更加重体内的湿气,损伤脾阳。
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早秋脾伤于湿,也为冬天的慢性肺病复发埋下祸根。
立秋时节保养脾胃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多吃祛湿热的食物。比如冬瓜、薏米、赤小豆。
二是适当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干姜、山药,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三是忌食生冷食物。立秋后天气尚热,但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长,过多地吃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应避免进食西瓜、山竹等寒凉瓜果。
另外,可采用艾灸的养生方法。立秋期间艾灸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除了艾灸,还可以自己按揉,随时有空就按,不失为一种肠胃「避湿热」的好办法。
蒲灸蒲灸需经大夫辨证选用,
扫码添加蒲氏中医疗效管家咨询预约。
02体弱须防中暑
初秋天气虽有了凉意,但末伏还没有过去,暑热湿盛,伤阴耗气,我们的皮肤毛孔疏松,容易因一热一寒而受风寒湿,表现为头痛、喉咙痛、流鼻涕等等,严重者可引发中暑,浑身困重、出虚汗、腹泻、头昏,甚至昏厥、抽搐等。
所以我们在避热趋凉的时候,要注意凉热的平衡,避免一冷一热使身体受寒。
首先,不要贪图寒凉。
其次,在饮食上,除了少吃寒凉外,喝粥、淡茶、菜汤及适当吃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番茄等清一下体内的郁热。
最简单的办法,还可备一点藿香正气水(小朋友可以用无乙醇的),解表祛暑,化湿和中。
03立秋胃口开,食补要讲究
入秋后气候本该开始干燥,人们常常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现象,这些中医称之为「秋燥」。
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而应以淡补为主。
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润燥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伏天的郁热;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的消化吸收奠定基础。
鸭肉、兔肉、甲鱼等稍微偏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效果。
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也比较突出,比如莲藕、冬瓜、豆芽等清淡利湿的食物。
立秋后,还可以早晨多喝粥。粥利于养脾胃,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在饮食中养生,远远胜过药补的作用。
石美大夫蒲氏中医第五代传人蒲氏中医第四代传人蒲志孝先生弟子,年生,跟师二十余年,精研医术,开创石美焕颜美孕工作室,提出「中医美孕」的概念。
擅治内妇儿科疑难病,擅长备孕、夫妻不孕不育同调、孕期调养、美容养颜(如黄褐斑、肤色晦暗粗糙、肥胖、脱发、头发早白)、肿瘤、卵巢囊肿及早衰、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及结节、甲状腺结节、心脑血管疾病、乙肝、脂肪肝、酒精肝、糖尿病、痛风、儿科急性病(如发烧、咳嗽、腹泻等)、小儿发育不良、性早熟等。
致力于传承与发展蒲氏中医,仁心仁术,济世救人。
蒲氏中医工作室|肿瘤疑难|备孕|美颜
出诊时间:
周四、周六14:00~18:00
诊金:
首/初诊/会员:元/次
非会员复诊:元/次
预约
--
-
添加客服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com/kstljj/1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