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的极简抽象作品,在艺术生涯初萌之际改变了他作画发展方向。目前已83岁高龄的大师回顾一生,怀思他青涩的艺术之旅原点。
FrankStellainhisstudioinupstateNewYork,photographedonDec.18,.Credit:DouglasDuBois
浪迹星际的艺术名家
弗兰克·斯特拉
MeganO’Grady著
Shannon译
繁星——让浩瀚天幕显得既灿烂又遥远的星体——各有自己的座标,但是没有地址;一些固着于地球的达贤显要也是如此。在一个灰暗的11月早晨,我跟着我的全球定位系统指示,来到了位于纽约州哈德森河谷区几间其貌不扬的建筑物。骤雨倾盆而下,又猛又急,看似不祥,但是当我辨识出路旁一组巨大的铸铝和不锈钢塑像,其中几件有着明显的星形外表,就知道自己找对地方了。一块木砖表面还加附了「斯特拉」的喷漆文字,为访客指示入口。
这一幢外型像是飞机棚的建筑物,若从曼哈顿往北走,约要90分钟的车程方能抵达;这座建筑在过去20年来一直是弗兰克·斯特拉的工作室。空间宽敞庞大,乘坐高尔夫球车在室内移动,远比走路快速多了,整个内厅被分成数个房间,用来制作雕塑和展示之用。而我在这个圣所,发掘了更多星体作品: 的一座,有12个芒角,以亮面的黑色碳纤制成。作品长宽各为20英尺,显得既松弛又壮观,但又温和而滑稽。作品两旁是一对巧妙连扣的木制星星,其中一个以柚木为材、另一支则是白桦做成;既反映了木工手艺的朴实,又精湛地对比了作品形状的错综,让人想起达芬奇笔下的柏拉图立体。另外两座较小的作品由打磨过的不锈钢做成,充满未来主义的想像:若美国发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Fuller)打算为巨人打造猫用玩具的话,成品约莫会长成这副模样。我近看细瞧,注意到某些作品在 部有内建基盘,造型颇像小鞋子:这些星星居然有长了一对固定在地上的脚丫,跟它们的创造者一样呢。斯特拉身着卡其裤,一件蓝色的羊毛拉链外衣,上面绣有白色的「斯特拉队」字样。斯特拉已经83高龄,但是还保有他 的敢作敢为、毫不矫揉造作的性格、以及一头卷发和眼镜。这名大师,在近60年前也为极简主义赋予了脍炙人口的标语:「所见即所见,」该格言为艺术的潜力做了最有力的召唤,同时也浓缩了艺术的一切基素。斯特拉自年代,就是美国艺坛银河一个恒常的星体,深切影响了视觉的表现面向,其威望与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不相上下。
RecentworksinStella’sstudio,including“NessusandDejanira”(,left)and“FourPieceTableSculpture”(,center).PhotobyDouglasDuBois.Left:FrankStella,“NessusandDejanira,”,aluminumandfiberglass?FrankStella/ArtistsRightsSociety(ARS),NewYork.Center:FrankStella,“FourPieceTableSculpture,”,RPTandsteel?FrankStella/ArtistsRightsSociety(ARS),NewYork
有别于许多在20世纪中期迅速崛起、却在盛名之累下急速殒落的艺术家,斯特拉不断自我鞭策惕励,实验新的样式、媒材和技术。当他觉得自己已经将平面画布的创作操作至极限,即转而参考《白鲸》的艺术叙事和波兰村落外型,将平面帆布转化为浮雕表现。在和90年代,斯特拉作出了惊人的金属塑品,看起来像是内翻向外的赛车或是喷射引擎,还有覆满了奔放流艳色彩的笨重帆布,在其上画满各种形体,既喧闹又斑杂——圆锥体、柱状物和涂鸦式的笔法,呈现歌剧般的闹热组合,像是演员查理·辛(CharlieSheen)在年所参与演出之「华尔街」一片中的住所。这位极简主义绘画的教父,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当代巴洛克艺术的先驱,这让艺评家困惑不已。
或许,斯特拉如此长寿的秘诀、以及10年又复10年的持续创作,在于平衡各种作用力:斯特拉用尽方法,努力调整自己熊熊野心。当我们相遇时,斯特拉方才庆祝了他第5个孙子的诞生,芳名苏菲(斯特拉育有5名子女,自年就与小儿科医师哈丽亚特·麦葛尔克结缡至今。现在还住在斯特拉自年代于格林威治村所购入的屋子;他的 任妻子是艺评家芭芭拉·罗斯)。他似乎毫无任何自毁的冲动;也不曾刻意接受其它生活方式的选择。我问他有没有任何不良习性,他技巧地闪躲问题,仅淡淡回答,「你得去问我内人。」
根据我私下调查,斯特拉(至少)有两个不良习惯:雪茄和飙车,两者均以不同方式渗入他的创作:用3维雕塑来呈现他抽雪茄时所产生的烟圈、或从汽车工业汲取新的技术灵感,像是在钢制或铝制外壳上覆盖碳纤表面等。年,斯特拉在纽约塔科尼克州立园道一速限55英里的路段,开着他的银色法拉利,以英里高速狂飙而被捕;他以自己绘画为题举办公共演讲,来避过牢狱之灾。他飙车日子早已结束;现在皓首苍颜的他,也不太能从事经常需要的体力劳动的艺术创作过程。因此,他看起来已回到原点,重返他60年前所制的、看似简单的几何学艺作,但是添以新思维,扩展成为3维的立体作品。
「弗兰克·斯特拉之星,调查展」(FrankStella’sStars,ASurvey)暂定5月于康乃狄格州里奇菲尔德市的艾尔瑞奇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将聚焦于大师艺涯终始所使用的各种形式。许多艺术家终其一生只专注在一个特定形状或是主题的创作:像是贾斯培·琼斯(JasperJohns)和旗帜、帕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和吉他、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Bourgeois)和蜘蛛。针对专一形式进行不断的探究,能帮艺术家打造独一的美学宇宙,而斯特拉正是这种艺术实践的栋梁之一。斯特拉在意大利文中代表了「星」,然而他对形式的兴趣——即几何学中的星形多角呈现,在2维和3维空间中带着不同数量的星芒——仅是与空间有关,而非自恋的反射。斯特拉一开始所创作的星星涂绘(在年完成的一系列平版印刷作品,称作《波斯之星,一与二》,于年首度在艾尔瑞奇亮相;5月的展览也会包括这些作品);这场新展出,将呈示我在斯特拉工作室中所见、于近期完成的雕像作品,针对星星在不同媒材、大小和形式变异下所能发挥的创意潜力,而且风格绝不重复。艾尔瑞奇博物馆的展览总监,理查·克莱恩(RichardKlein)表示,「即使是星星这么稳定和众所皆知的主题,斯特拉每次在创作之际,依然能赋予新意,让观者用新角度阐释、欣赏。」
星形多角形向来与各种人类玄学投射息息相关,像是宗教表征、或是地位等级高低。星星代表了荣誉、显耀和傲人成就,在国旗、警长识别章、如厕训练进度表上都能看见它们的踪迹。最重要的是,它们象征了人类理解的局限:它们的几何表现,与其天穹星体的特质紧密相连,是各种气体的球状形成,挂载天幕中散发光辉,由自我的地心引力固定住。除了代表抒情诗性,星星也是我们最古老的导航工具;当人类在试图测量宇宙的边际,星星还提供了某些线索。由于光速是有限的,空际中那些遥远的星星,在我们肉眼察觉到光焕时,早已不复存在。或许人类的理解程度也同样有限:在艺术史上,我们一直根据自己与过去的相对位置,在修正过往;艺术家的、或是整个艺术运动的重要性,或许只能在回溯过去时才能真实显现。那么,我们可能会思索,就一位在年代就一直享誉至今的艺术家,我们还能下什么评论呢?在这段期间,具象艺术和肖像画都能卷土重来了,我们何要在一个骇人的崭新10年,质问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联性?
MoreworksinStella’sstudio,including“HerculesandAchelous”(,center).PhotobyDouglasDuBois.FrankStella,“HerculesandAchelous,”,aluminum?FrankStella/ArtistsRightsSociety(ARS),NewYork
斯特拉从未进入任何正规艺术学院受训,然而,自孩提时代始,他就与画笔建立了鲜明而直接的情谊:他的父亲是一名妇科医生,替人油漆房子来筹措医学院学费,而斯特拉就是他身旁的小助手。「家父会吩咐我打磨地板;我必须先打磨、刮擦,才能握刷子油漆墙壁。因而培养出这种门徒关系和熟悉感,」他回忆道。当他们在新罕普夏州重新油漆自家的鱼钓小屋时——斯特拉的童年在波士顿郊区的毛尔丹区度过——身为时尚插画家和家庭主妇的母亲决定来一场杰克逊·波洛克式的滴画实验,将油漆以涡旋状滴在地板上。「家父还得费尽跟母亲解释,这从艺术角度上确实挺有创意,但是作为地板,却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密封漆料。」
斯特拉母亲所拥《时尚》杂志中所刊登的一幅相片,展示了一幅画家弗朗兹·克莱恩(FranzKline)式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背景,而数名模特儿站在前景摆姿展示。这张相片让斯特拉领悟到艺术不仅是具象表现而已。年代早期,在麻萨诸塞州位于安多瓦市的菲力普学院中,欧式抽象艺术,成了工作室产出作品的大宗;而斯特拉深受德裔美国画家汉斯·霍夫曼(HansHofmann)之作品的影响——一种汲自年代的原抽象表现主义风格——以及约瑟夫·亚伯斯(JosefAlbers)的包豪斯色彩理论表现的启发。「我毫无模仿能力,」斯特拉告诉我,「但是我对于找到、或是培养这种能力并无兴趣。真的,我其实主要针对媒材来创作。战后美国绘划界的王道,是『媒材性』,而我在其中如鱼得水。」
FrankStella,“Ambergris,”,fromthe“Moby-DickDeckleEdges”series,lithograph,etching,aquatint,relief,engravingandscreenprintonTGLhandmadepaper,courtesyoftheNationalGalleryofArt?FrankStella/ArtistsRightsSociety(ARS),NewYork
斯特拉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对绘画的态度变得较为认真。就学期间他除了玩长曲棍球、角力之外,并向威廉·塞茨(WilliamSeitz)习艺、以及画家史提芬·葛林(StephenGreene)学画。塞茨尔后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斯特拉年从普林斯顿毕业,搬到纽约。「离开学校后,我想试试看整天都在画画的滋味。那几年正介于 和越战之间,因此我们那时还有兵役登记制度。我的征召考试在9月举行,因此我想,『那我就(趁这段期间)到纽约去,找个地方住,专门作画创作、打点零工、看看什么都不做、只潜心作画几个月的滋味为何。』接着很不幸地——或是说,很幸运地,我没通过征召口试。我打电话给家父,说『不好意思,我得回纽约了,我没考过。』他回答,『太糟啦,你若通过的话就会成为一名真正男子汉。』对上一代而言,最要紧的,莫过于我别成为社会的负担。」他顿了一下,「你我都明白他们口中的『社会』有什么含义。」
斯特拉23岁那年,他的作品被纳入一场名为「16位美国人」(SixteenAmericans)的联展中。年,展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他在《黑色绘画》上,涂了一条条齐整的几何状黑色褪光亮漆(以家庭油漆工的油刷及一般油漆为宗),条状物们各以细直条纹所隔开,而这些条纹,是未经任何上色处理的画布本身所形而成。作品简约 、故意造成平面效果、悍然拒绝抚慰观者感受,均让艺评家们错愕不已。《黑色绘画》不但冷肃、巧妙、而且从某种角度而言,也不带有它已成功取代的、那种抽象表现主义时期所流行之不安虔敬氛围;斯特拉的作品在目前被公认是现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革命性链结、也是即将兴起之极简运动的催化剂。他强调2维度平面的表述,从而清楚地驳斥了绘画作为进入3维空间之窗的说法。
斯特拉那场与贾斯培·琼斯(JasperJohns)、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Rauschenberg)、埃尔斯沃兹·凯利(EllsworthKelly)和路易斯·奈佛逊(LouiseNevelson)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所参与的联展,成功推进了他的艺涯——该次联展秀出他4幅作品——尽管如此,他在1年后与里奥·卡斯特里(LeoCastelli)在纽约所举办的 次画廊展,却乏人问津。斯特拉以油漆房子勉强糊口、租用无热水的单层楼房、与菲力普斯学院的两位朋友——卡尔·安德烈(CarlAndre)和霍利斯·弗兰普顿(HollisFrampton)——分租画室;听着斯特拉追忆过去,一股怀旧情愁不免油然而生:在那个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出入曼哈顿区,并单纯地从事艺术工作。近来,这区由上流社会所霸走,到处尽是门禁森严的豪宅社区。
FrankStella,“Firuzabad,”,syntheticpolymerpaintoncanvas,digitalimage?TheMuseumofModernArt/LicensedbySCALA/ArtResource,N.Y.?FrankStella/ArtistsRightsSociety(ARS),NewYork
「当然,这整个过程需要某种运气、或是类似运气的元素才能成事,但整个文艺界其实是颇为帮忙的,」当我评论道斯特拉似乎是天时人和所的艺术家时,斯特拉如此回答。在纽约,斯特拉拥有创作自由,能随心所欲用颜料表达创意、并自在地从他所尊崇的艺术家获得启发:像是威廉·德·库宁(WillemdeKooning)、巴尼特·纽曼(BarnettNewman)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过程中,斯特拉注意到自己的画布愈长愈大,大到需要放在地板上才容得下。「这些已经不再是画架式的作品了,」他说。「简言之,我人站在一座比我大一些的作品前,作品上有主题需要处理,这感觉像是在准备油漆屋内的某座墙壁。而这正好是我最自在的事。」他特别提到抽象画家海伦·佛兰肯瑟勒(HelenFrankenthaler),她习于汉斯·霍夫曼门下,而斯特拉相信,身为同事的海伦,是最被低估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向来非常有趣、表现突出、而且手法极为精湛;然而,她若能卖出其中一张,就得偷笑了,」他娓娓道起往事。在斯特拉艺涯初期,佛兰肯瑟勒曾经提议跟他做个交换,但是他太胆怯了,以至于没有接受。
当我问起他是否与同期的艺术家保持联络,他摇摇头。「没有,问题出在于大家不是已经撒手人寰了、就是快要离世了。而我正好属于『他还活着吗?』那一组的艺术家。没错,你会觉得满好笑的,但是我可以让你看一封信——有个买家询问我是否还在人世,因为他非常喜欢我的作品。」到了年末,斯特拉对平面作品兴味乏然。他开始用不织布、纸张和木头拼凑混合,可以从拉平的画布表面上突出立起,成为浮雕。他以纳粹所摧毁的犹太教堂来命名这些作品,像是年的《查德罗II》。这些作品,可被视为文艺复兴后主宰西方艺术画风的反逆潮,再次吸引观者走入画布中的叙事寰宇。「其实,这个实践的概念,在于建构一幅图画、而非笔绘一幅图画,」斯特拉告诉我。「如果我从零开始打造,整个作品就都是我的了,然后我可以在作品之上再添颜彩——就是这样。」一言以敝之,就是当极简主义者再也生不出把戏后,即摇身一变成为繁复原则的拥护者。
FrankStella,“Fez(2),”,fluorescentalkydoncanvas,giftofLitaHornick,digitalimage?TheMuseumofModernArt/LicensedbySCALA/ArtResource,N.Y.?FrankStella/ArtistsRightsSociety(ARS),NewYork
就许多创作需要而言,物质实验提供了一个往前迈进的路线:「其实确有这个需求存在,因为每个人都会陷入困境、都会担心。我们一直都在寻觅,如同他们所说的,寻觅走出黑暗的道路。我们无可避免的会参考他人作品,看看别人在做什么,评估一下还有什么主题可以探索,我们会忍不住要寻找新主题。大部分来说,我们会在艺术界里面翻找,但是这似乎又不够宽广,因此必须外求。我们最终还是要配合、面对现实的。」
至少有这么一次,斯特拉发现自己不禁回首检视历史,好找到前进的力量。当他于-83在罗马的美国学院担任常驻艺术家时,即投身研究卡拉瓦乔(Caravaggio)和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艺术遗赠,不断探求。那段寻索之旅,最终成就了《工作空间》这本作品:此书出版于年,取自他在年代初期于哈佛大学的一系列演说;在这其中,他建构全新的作品,作为抽象画历经之危机的出口。斯特拉的《白鲸记》系列也正好始于年,一直持续至年。该系列产出,细细咀嚼抽象表现、来阐明叙事创作的能力;这些作品的描绘轮廓,委婉地指涉了海浪和船只等主题。90年代以及早期的无物浪潮,对斯特拉奔乱的创意形式造成了极大挑战;然而,他这段时期的作品——像是灵感取自《白鲸记》的年壁画型巨作,《喷泉》,或是他酣畅绘成、却被低估的金属作品集——尤其是年完成的《切劈》,一座由不锈钢和碳纤所建构的歪扭建构品——为首,现在就显得别出心裁又欢畅不拘。我们可以论辩说,现在活跃于欧美的每位艺术家,多少都不自觉地受到斯特拉的影响;还有那些毫不犹豫、称他为艺涯 影响力的艺术工作者,如洁西卡·杰克森·赫金斯(JessicaJacksonHutchins),以及抽象画家莎拉·莫里斯(SarahMorris)。
在我启程离去前,斯特拉领我去观赏他近日的作品。我们穿过了挂在工作室尾端的窗帘。他开玩笑说,「现在啊,我要带你到女子禁入区,」诚然,我在窗帘背后的秘境看到了斯特拉的工业级打磨机、他的喷漆机、还有幸瞥见他受托于一名私人收藏家所做的新品。
FrankStella,“GrajauI,”,mixedmedia,aluminum,courtesyofTheGlassHouse,ASiteoftheNationalTrustforHistoricPreservation,photobyAndyRomer?FrankStella/ArtistsRightsSociety(ARS),NewYork
若熵是一切事物必要经历的自然过程——起码就物理原则、以及当代艺术而言,确实如此——我们宇宙间的一些现象,却恒常不变:斯特拉的星星至少是如此的,因为星体是根据空间、光、速度、以及看似无垠扩展的原理所生成,而星星不可能在近日就从艺术史隐暗逝去。在我们道别时,他对我说,「基本上说来,每件事都与艺术家这身份有关。」我向他道谢并收拾外套和雨伞时,他拿出一支雪茄准备好好享受。「别客气,」他微微一笑,「可别提到我抽雪茄的事喔。」
斯特拉的艺术家特质,会在时间洗涤之下成为什么模样?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他笔下一度令人心荡神驰的激进极简主义作品,在年岁悠悠的炼镀下,无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劲道;在他那个时代,艺术经常被掺加了社会和政治议题;为着颜色、形状和构图这些基本元素而牺牲了绘图表述和象征性意义,或许能带来莫名的安全感,也是每个人可以认同的:如某一只展示在宜家宜居、上面画了鲜艳几何形状的绒抱枕。尽管如此,斯特拉早期作品集所展示的阔幅之势和气骨,依旧是公认的创作标竿。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现代侧厅展场,我经常目睹游客在《HatraI》这作品前戛然止步:这是斯特拉在年初为《半圆规》系列所做的 幅作品:映入眼帘的,是雄迈、相互贯穿的弧形,而画布的形状也呼应了颜彩的奇奥走势。作品宽度为20英尺,高为10英尺,明艳的压克力颜料闪烁发光、翠色欲流,依然使观者倾倒咋舌。当我坐在斯特拉对面,与他一起重探过往作品的种种,我不禁觉得,将极简主义视为无魂、纯学术产物、仅是一个视觉解腻剂,实在是误会一场。恰恰相反,极简经验,寻找的是一种不易指名的感受、一种近乎身体自发反应、一次丰富、浓烈的意识。所见即所见,但是你的感受,同样也深具意义。
原文于年3月18日刊载于《纽约时报》网站
本译文版权由厉为阁和译者所有
如需转载欢迎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com/kstljj/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