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新中国70年来的图书,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变迁,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探寻研究人类的历史,不一定要围绕着精美的文物和宏伟的遗址,分享食物也是其中有趣的一种。
诺奖得主沃尔科特的文章与他的诗作一样,意象繁复,气势恢宏,是这个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诗歌声音。
本周为大家推荐社科、文学、经济、励志等各类新书8本,一起来看看吧!
社科
《阅读中国:新中国70年我们读过的书》
高晓春肖骎王洁皓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年10月
《阅读中国:新中国70年我们读过的书》的推介书目分为红色经典、样板戏和手插本、解冻、启蒙、春潮、开眼看世界、阵痛之后、从一元到多元、网络文学、主题出版等主题。该书是为新中国成立70年而策划的献礼图书。全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百本思想性较高的图书的解读,集中反映了从年新中国成立到伟大新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时代特征。这些作品,不仅是作家的代表作,也是人们共同的精神食粮,重温这些图书,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变迁、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饭局的起源》
[英]马丁·琼斯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10月
探寻研究人类的历史,不仅围绕着精美的文物和宏伟的遗址,还能发掘追寻那些当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却由来已久的人类行为的古老根源,分享食物就是其中有趣的一种。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喜欢组织参加饭局、分享食物?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认为,一系列的“现代”行为为人类走出非洲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策略,包括面对面地分享食物、讲故事和旅行。
在《饭局的起源》中,考古学家马丁借助科技考古手段,重现了人类分享食物的历史,从黑猩猩共食髯猴到旧石器时代大型狩猎,从农业社会一起吃饭到现代大学教授们的聚餐,从罗马帝国的晚宴到今天的电视快餐。马丁解释了分享食物的驱动力和原因,阐释了“饭局”在人类体质演化、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
《在别人的句子里》
陈以侃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08月
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读过残留的快感。评判一个作者合不合自己的心意,先别翻那本大部头,找篇聊阅读聊作家的文章,要是读来还没有下楼取快递心潮澎湃,那就先搁置一旁吧。作者陈以侃把阅读时的动心捕捉为文字,引诱我们直面文学、相信文学,再相信阅读。
“陈以侃在以一位真正的读者的身份,去创造一种作者文本,通过称叹、训斥与从不间断的调试,去接近那些难以言喻的瞬间,某个自我的核心。与此同时,他还拥有一副那么迷人的腔调:无比桀骜,又像在密谋。使人想要痛击,或者与之痛饮一场。”(作家班宇)
“陈以侃下笔有一种罕见的、时刻具有自觉意识的诚实——其实这很难,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被理解成自恋。读完这本书,在收获了无数让人为之击节抑或陷入沉思的见识之余,我也清晰地看到一个倔强的、试图从平稳持重中突围而出的写作者的轨迹。他熟读经典,却也质疑经典;他迷恋技术,却也解构技术——他永远更敏感于捕捉浩瀚文本里的那一点僭越的灵光。”(作家黄昱宁)
《黄昏的诉说》
[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年10月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第一部散文集,精选了他20余年间在《纽约书评》《新共和》等杂志上发表的多篇重要文章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在这些文章中,沃尔科特评论了现代一些著名文学家、诗人如海明威、休斯、洛威尔、布罗茨基、弗罗斯特、拉金等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艺术理念与深刻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加勒比地区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审视,呈现了他对自己诗歌、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思考,对我们深入理解沃尔科特及其迷宫一般的诗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沃尔科特的文章与他的诗作一样,意象繁复,气势恢宏,融汇了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世界”与新大陆诸多文化元素,这部散文集如同一轴集优雅、简洁和辉煌于一体的画卷,沃尔科特在他所展开的每一个主题中,都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融合的智慧,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诗歌声音。
经济
《金融前沿讲堂》
巴曙松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10月
《金融前沿讲堂》基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创办的“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系列讲座。22位金融一线专家以其多年金融实践与市场观察为依据,从宏观经济、行业创新、市场前沿、投资方向四个维度,聚焦中国金融前沿领域,全面讲述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本书内容涵盖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房地产、商品、信用等重要金融领域;主题涉及绿色金融、金融风险、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衍生品市场发展、房地产业态变革等热点话题。此外,来自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等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也被收录书中,这些点评从理论角度揭示了金融实践背后的逻辑与规律。
本书勾勒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全景图,是观察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风向标”。金融从业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金融市场前沿、洞悉投资机会,学术研究者也可在本书中找到很好的研究切入点。
《数字政府2.0》
张建锋著
中信出版社
年10月
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政府建设关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力,并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和广大民众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com/kstlmj/1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