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因武汉2月23日封城,多少农民工无法返乡与妻儿团圆,多少家庭在忍受骨肉分离的同时还要忍受生活断炊的煎熬。
我们的基层政府(社区、村镇)如果能能给予那些困难家庭一些关爱,或许就不会看到冰天雪地里“卖糖葫芦的母女”。那位捕捉新闻的记者在报道时故意删掉了“遗书”中的另外4个字:“我老婆呢”,或许以为爱国才是正能量,爱妻子则是儿女情长而不需要宣扬。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恰恰反映出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人性良知的短板。王阳明说良知有三重境界:去私欲、事上磨、明天理。就像擦镜子,先擦去灰尘,再用来照物,有照得不明的地方,再接着擦,擦完再照,如此反复。最终的目标是:此心光明,天理昭昭。
疫情面前,灰尘污垢、天理不容的事情太多了,大到私欲膨胀、视人民生命如儿戏的官员、专家,中到颐指气使、专横跋扈的奸佞小吏;小到躲在阴暗角落里胡作非为蝇营狗苟的有名鼠辈。生与死、爱与怨、美与丑、善与恶、卑微与崇高、屈辱与抗争焦灼在一起,将真实的武汉、真实的湖北、真实的中国裸露在世界面前。这个时候,在众志成城的旗帜下,救民于水火的不是高谈阔论和隔靴搔痒,而是需要每个人的真诚善良和发自骨髓的社会良知;需要来一场触及灵魂的道德救赎!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个叫陆勇的白血病人,为了保命和救人,他贩卖了许多未经国家批准的印度“仿制药”。虽然最后身陷囹圄但拯救了许多人,被药民称为“药侠”。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情节。这部电影带有强烈“救赎”意义,他的自救和救人过程彰显了人性的良知和美好,表现了从混沌到清醒、从冰冷到温馨、从现实残酷到良知唤醒的道德救赎。片中有两个配角特别有反思意义。一个是骗子张长林,另一个是警察曹斌。张长林是个见利忘义的奸商,他曾以“院士”自居,用扑热息疼骗取多少白血病人的钱财。但被抓后听说程勇赔钱卖药只为救助那些绝望的患者时,终于良心发现,自己把罪名全部扛了下来,被观众称为“大写的坏蛋”。曹斌是个嫉恶如仇的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抓病人)过程中表现出了正义、纠结和些许无奈:声泪俱下的老太太“我不想死,我想活”的乞求,击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柔软与良知,于是下令放人;而当另一个病人(黄毛)被货车撞飞后,他抱医院跑,面对嫌疑人程勇他却羞愧得像个犯错的孩子……骗子和警察,在生命的真谛和人间大爱面前都表现出良知的回归和心灵的救赎!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不仅有凄风苦雨,也有人性的光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猝不及防的灾难让许多国人懂得了反思,辨明了是非,也学会了生气。
人类和其它物种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自有良知,懂得救赎,知道忏悔。《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先生说,看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道德感如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们)会不会生气。看到邪恶事龌龊事不公事敢不敢指责?敢不敢说“不”!鲍鹏山先生所说的“生气”,其实就是判断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良知度。反观这次疫情的众生相,有多少“正能量”需要彰显,有多少人的良知需要唤醒,有多少真相需要揭露,有多少污浊需要荡击,有多少丑恶的灵魂需要鞭挞、需要忏悔、需要救赎呢?善良的人们有理由知道,更有权利质问。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不能让英雄的血白流!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美丽的江城、伟大的共和国,一定能在血与火的生命救赎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年2月23日)*作者︱伊人:原名伊胜利,开封人,原河南日报农村版开封记者站站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名人名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