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卡斯特里 > 卡斯特里签证 > 正文 > 正文

笛扬书苑黄昏在诉说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8 16:35:09
作者介绍

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Walcott(-),诗人、剧作家、画家。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先后就读于圣玛利大学和西印度的牙买加大学,后来在波士顿大学教授文学。

代表作有史诗《奥麦罗斯》、短诗集《白鹭》、散文集《黄昏的诉说》等,是国际作家奖、史密斯文学奖、 奖、艾略特诗歌奖等的获得者。其作品多探索和沉思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政治、民俗和风景。

年,他因作品“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被布罗茨基等誉为“加勒比地区最伟大的诗人”“英语文学中 的诗人”。

内容简介

《黄昏的诉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 部散文集,精选了他二十余年间在《纽约书评》《新共和》等杂志上发表的多篇重要文章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

在这些文章中,沃尔科特评论了现代一些 文学家、诗人如海明威、休斯、洛威尔、布罗茨基、弗罗斯特、拉金等人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艺术理念与深刻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加勒比地区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审视,呈现了他对自己诗歌、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思考,对我们深入理解沃尔科特及其迷宫一般的诗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沃尔科特的文章与他的诗作一样,意象繁复,气势恢宏,融汇了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世界”与新大陆诸多文化元素,这部散文集如同一轴集优雅、简洁和辉煌于一体的画卷,沃尔科特在他所展开的每一个主题中,都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融合的智慧,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诗歌声音。

推荐理由

《黄昏的诉说》是沃尔科特在中文世界得到翻译的 本随笔集,其中评论了罗伯特·洛威尔、海明威、C.L.R.詹姆斯等十多位诗人或其他文体写作者,综合了诗人的观察和批评家的判断力。

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沃尔科特的文学养分和思想来源。他在英语文学中获得成功的同时,声称自己向艾梅·塞泽尔、夏穆瓦佐等加勒比海文学先驱学习,向当地的风、海水和凡夫俗子学习——这些地方和人物,都是 次进入西方文学史,并在与笛福、狄更斯、哈代的隔空对话中,改变了广义的“英语文学”,也重新界定了《简爱》《鲁宾逊漂流记》《远大前程》等看似与殖民活动无关的作品。重要的是,沃尔科特把诗歌变成祈祷,自称“我从未将诗歌写作与祈祷分开”,他在诗歌中注入宗教般的狂喜,以更加信任和无保留的态度面对自然——在美洲的诗歌史上,能与之媲美的只有惠特曼、聂鲁达和圣-琼·佩斯。这也使他与被视为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英语诗人菲利普·拉金拉开了距离,后者在《去教堂》中写下“说真的,虽然我不知道/这发霉臭的大仓库有多少价值,/我倒是喜欢在寂静中站在这里”时,更多地流露出了挽歌式的无奈,而这对沃尔科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情感。

他把品达式的狂喜与赞颂浇筑在他的散文之中,把对克里奥尔人的热爱融入到他骨子里,因此,他的作品中对于生活、享乐有着伊壁鸠鲁式的理解,作品本身充满色欲。就像《奥麦罗斯》 书末尾的时候写的,“跟着她们的脚步,那些惯于攀爬的先辈/缓慢的节奏;没有她们,就没有你的作品”。在这方面,沃尔科特有着充分的自觉,尽管他的家庭是说英语的卫理公会教徒,他仍然选择了法国殖民统治所遗留下的文化——一种克里奥尔方言及天主教的狂热,来作为自己锻造“史诗”的炉子。

(来源豆瓣书评)

原文摘录黄昏像舞台的聚光灯,照在那些摇摇晃晃的广告牌上,朽木与锈铁的构造,包围着我们的城市。此时,一点戏剧的悲凉随之升起。耀眼的夕阳,如同老式铜灯的光晕,在召唤孩子们回家。我们城市里的光,还保持着田园生活的节奏,那 归巢的车流像是在无声的雨中,冲破从城郊沼泽或树林袭来的黑暗。而在真实的城市里,另一种生活却正在萌动:霓虹灯在歇斯底里的呐喊中忽明忽灭,酒吧、饭馆、电影院在炫耀它们的骗术,贪欲接管了电话总机,操纵着整个城市。引自黄昏的诉说作家总会担心自己的命运,想以写作逃避,但他们终将品尝这种命运。洛威尔也跻身于“拂过宇宙的长发圣人”之列,与爱默生霍桑等超验主义者并肩而立。新英格兰的理性配上南方的乖戾,如大西洋清朗的风拂过南方的柏树林,让洛威尔后期诗歌拥有了轻柔、明快的散文化风格,这三个形容词也成为洛威尔和他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哈德威克最鲜明的特征。不过,洛威尔也加入了新英格兰那些褪色的椭圆头像。在他年轻时,这些人的存在迫使他南下寻找一片更芬芳的土壤、一种比腥成的海味更让人镇静的香气。但家族世系的影响仍在《笔记本》和《历史》之中留下了痕迹,他评判政治的视角无可避免地带有一种严苛,与他的清教徒祖先一脉相承。引自论罗伯特·洛威尔对诗人而言,翻译自己的诗歌不仅牵涉语言的转换,也意味着“翻译”这个词最本真的意义——穿越并抵达另一处,改换气质,紧跟原诗情绪的起伏:它在语言边境的每次停顿所递交的凭证都要受到严格检查,而检查者不是友善或有敌意的当局,而是作者本人。如果你认为这个过程只是像篡改护照相片一样,把原文逐行对照翻译出来,再加以打磨润色,那么诗歌翻译就是一种庸常的经验。但如果译者决心将源语文本“呈现在”或“递送到”异国的诗之畛域,那么,诗歌翻译就是一种非凡乃至高妙的事业,因为它将赋予一件作品两种母语。引自约瑟夫·布罗茨基-END-编辑丨柯桥区社科联

来源

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com/kstlqz/1184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卡斯特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