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结束,亦是开始。
记一次“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之旅”!
年是拉斐尔逝世的周年,为此意大利外交部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正在全球巡展中。在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馆、广州图书馆团队以及一大批优秀教授、技术专家的合作和大力支持下,展览成功吸引了许多对意大利充满热情的艺术爱好者。别出心裁的是,本次巡展运用1:1高清数码还原技术将现珍藏于7个国家13个城市18家美术馆的36幅作品集中起来进行了展示,让置身南粤羊城的朋友仿佛时空穿越,走进拉斐尔的艺术人生!出于文化分享、艺术交流的初衷,笔者将结合自身所了解的知识以及展览现场的部分解说词来尽可能地为大家呈现一场精神饕餮盛宴!拉斐尔简介RAFFAELLOSANZIO
年4月6日,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座小城乌尔比诺。他的父亲乔万尼经营者这座城市里最重要的绘画工作室。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宫廷知识分子以及文学家,乔万尼在艺术事务上被乌尔比诺公爵委以重任。孩提时期的拉斐尔在父亲的工作室以及公爵宫中接受了他的艺术启蒙教育,也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许多意大利和弗拉芒大师的作品。年,拉斐尔的父亲去世,几年后,17岁的拉斐尔被授予以“大师”称号,继承并经营父亲的工作室。随后,年轻的拉斐尔拜彼得罗?佩鲁吉诺为师,并逐渐学会了控制外形的韵律以及用光影柔和边际的方法,这也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年,21岁的画家前往佛罗伦萨并在此度过了四年时光。他的艺术风格在那里不断成长深化,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杰作的观察学习;同时也由于拉斐尔与圣马可派大师的友好关系;以及,其本人对古代大师的学习。年,拉斐尔搬到了罗马。其在佛罗伦萨艺术圈获得的成功已经让他在罗马教廷拥有了一定的声誉,人们认为他是拥有绝佳技巧的绘画天才,甚至是时代的奇迹。就这样,25岁的拉斐尔开始为教皇儒略二世服务。拉斐尔为他在宗座宫内的私人居所绘制了湿壁画,现在这里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以“拉斐尔的房间”之名闻名于世。从服务儒略二世到后来的教皇利奥十世,拉斐尔在罗马不断地收获着成功。拉斐尔的幸运无人能及。无论是名气、金钱、爱情还是世界上最有权势之人的青睐,拉斐尔都尽收囊中。然而,这个几乎拥有一切的年轻艺术家却在年的春天病倒,随即在几天后溘然长逝。他死于4月6日,这一天是耶稣的受难日,也是他的37岁生日。拉斐尔被葬在罗马万神殿。
中国人眼中的拉斐尔:
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绘画的高峰之一的拉斐尔?桑齐奥辞世已五百年。对于中国人来说,他是最广为人知的外国艺术家之一,几乎成了西方艺术的代名词。然而在我们谈论“拉斐尔”的时候,又会发现在中文语境下其形象如此单薄,似乎完全可以用“三杰之一”“圣母画家”“充满人性”“画风温柔”这几个短语加以概括。在我们的眼中,拉斐尔成了一位“熟悉的陌生人”。目前所见第一位介绍拉斐尔的中国人是清末外交官钱询的夫人单士厘。钱单士厘遍游亚欧各国,将自己的见闻著为《归潜记》,于年在私家刻坊出版。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审定的师范学校教材《美术史》出版,作者在书中系统介绍了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中外美术史,他将RAPHAEL这个名字译作“拉孚埃鲁”并将他列为“意大利三大画杰”之一。可见,拉斐尔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是在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游记、教材被介绍到中文里的。年,适逢艺术家逝世周年,中国艺术家和学者对拉斐尔的生平和创作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年,丰子恺在《美育》杂志连载《文艺复兴期之三大画杰》,对拉斐尔等人的生平和艺术加以介绍。也许是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丰子恺沿用拉斐尔传记的记载,称拉斐尔模仿老师画风“无不酷肖,见者不能辨之”,画技高超令竞争者嫉妒而死,塑造出生动而传奇的天才形象。年,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字百里)将早年访欧见闻写成《欧洲文艺复兴史》,于商务印书馆印行,引起极大轰动,14个月内共发行三版。蒋氏在书中谈到文艺复兴艺术“大师有三:曰文西,曰米格安治,曰拉飞耳”。蒋百里用“心灵与肉灵调和”“纯洁”“高尚”“通俗”“亲切”“有女性(特征)”概括拉斐尔的艺术特点,称他的艺术“源于爱”,区别于“源于知”的达芬奇和“源于力”的米开朗基罗。丰子恺的写作勾勒出英年早逝的天才形象,而蒋百里则奠定了中国人心目中拉斐尔艺术的基本特征。在20世纪20-40年代的各类媒体上,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起,被概括为“三杰”,众多艺术家参与推动了这种说法的流行和固化。年,身陷裸体模特风波之中的刘海栗在《图画时报》上撰写短文,评价拉斐尔等三人在“美术史上成空前绝后之大观”,他沿用蒋百里对三人“爱也智也力也”的归纳,赞美“人类之特性”,这既有以西方艺术家为己辩护之意,也是某“中国文艺复兴大师”的自我期许和标榜。张充仁、钱君匋等人也曾经多次在杂志报刊上翻译介绍包括拉斐尔在内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并用“三杰”称之。拉斐尔“为人幸福”,作品“美而不俗”“尽是快乐”等评价使得他在三大艺术家组合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年,陈之佛在《西洋绘画史话》中,用“三大巨匠”“三位人”等字样对拉斐尔进行了评价。在前人的基础上,陈之佛强调了拉斐尔作品“女性的资质......优美胜于力强”,其人则是“缩命的天才画家......生涯是幸福的”。年,左翼版画家王琦评价拉斐尔“一生和苦难或反抗绝缘......反映在他的作品上是与人生无关的空虚的渺茫”。艺术家对拉斐尔等人的话语塑造往往带有强烈情感和个人色彩,“三杰”这个来自古代人物色彩的词汇帮助他们重新确立自我认同,在摆脱“美术革命”中饱受批评的“文人画家”这一幕后身份的同时,成为了肩负民族振兴历史使命的“杰出”代表。年之后补充到中文“拉斐尔”概念中的新元素主要来自苏联。以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观要求批判地看待拉斐尔所代表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对当时的中国学者而言,拉斐尔虽然在艺术上有巨大贡献,但是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他与教会势力相妥协,作品显得缺乏斗争意识,尤其是在与米开朗基罗的对比中,拉斐尔的优雅风格被看做是其软弱的表现。许幸之继续使用“三杰”的说法,将三个主要艺术家作为矛盾因素纳入统一范畴。这种简单而富有“辩证”意味的视角符合新的历史观和意识形态,也易于为新中国读者所接受。年纪念拉斐尔诞辰周年前后,在美学热兴起的同时各类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像》等作品成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