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系统性的汇总之前策略所关于CMF、感性工学、CMF研究流程以及感性测量方面的文章。希望能为各位设计师与研究员在设计策略规划与设计管理方面提供参考。1CMF研究理论1.1CMF的定义1.2CMF的研究谱系1.3感性工学2CMF感性研究的目的2.1以产品为中心的研究2.2以趋势为中心的研究2.3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2.4单纯的映射关系研究2.5以工具开发为目的的研究3CMF感性研究的基本逻辑3.1研究范畴划定3.2评价框架确定3.3感性测量3.4感性分析3.5设计应用4案例-以趋势为中心的CMF感性研究流程5案例-感性测量的研究流程6案例-感性测量具体操作举例1CMF研究理论1.1CMF的定义CMF是产品Color,Matarial、finishing三个属性的首字母缩写。在消费文化中,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产品可以通过色彩、材质、表面处理工艺方面可以凸显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CMF赋予了产品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个性特征,从而让产品作为一个符号去体现其购买者或用户的个性。所以在商业化竞争中,对于CMF的定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情况。一个例子是手机,在产品外观日益趋同的今天,后壳的CMF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会觉得产品是新产品还是旧产品。1.2CMF的研究谱系CMF看似非常简单,无非是color,material、finishing。将这三个元素在设计之前进行分别定义然后融入到方案里而已。如果只是单纯的设计实践,这么说倒是也没有问题,但作为公司、或者研究机构,想要系统化标准化地应用CMF、就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上理解CMF的研究范式。1.3感性工学CMF研究很难与感性工学剥离开来。感性工学(KanseiEngineering)是一个专用名词,主要是指通过测试、分析和统计等量化手段,将人的感性偏好转化为翔实可靠的指标和数据,为产品设计和生产应用提供准确的参考,强调工学思维的主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感性工学的研究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按照实施手段可以分为定性推纳式感性工学(Categoryclassifaction)感性工学系统、协同感性工学。这里不具体展开讲。定性推论一般是感性工学最原始、最基本的类型,利用层次推论法,对消费者感性意向进行细分、由最表层的感性意向开始向下逐层展开,经过了若干子层级形成了拓扑关系,从而形成了产品设计策略。而用户对于CMF的认知,具有抽象性与模糊性、与感性工学研究的范畴相符。所以在研究流程中,普遍会使用感性工学的研究思路、方法导出CMF设计策略。本文也不例外,但是鉴于研究的内容大部分是基于实践的,所以介绍的研究思路也还是基于基本的演绎推理的思路,略去偏工学的数理逻辑模型。2CMF感性研究的目的CMF感性研究依据研究目标不同大致分为5类,分别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研究以趋势为中心的研究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单纯的映射关系研究以工具开发为目的的研究2.1以产品为中心的研究侧重点:研究特定产品品类产出:结合产品开发项目的CMF方案与设计策略特点:需要灵活的结合项目调整研究策略,确保研究为产品方案赋能价值最大化。2.2以趋势为中心的研究侧重点:研究特定领域在特定时间周期内趋势的变动产出:结合PI规划产品线规划的差异化CMF策略特点:需要系统化信息整理归档流程,建立定期内容搜集机制。2.3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侧重点:研究特定用户群体对于CMF看法,与相关感知的差异化以及CMF具体元素给用户带来的感觉产出:用户群、品牌CMF倾向报告CMF材料分类,材料使用建议材质模型库特点:需要针对性研究样本、适合针对跨地域(服装、快消品等)的品牌营销部门2.4单纯的映射关系研究侧重点:研究感觉和产品CMF具体特征之间的关系产出:映射关系表特点:研究复杂度高、需要进行相关性与信度分析,需要大样本量积累。适合科研机构、研究机构纯研究型项目2.5以工具开发为目的的研究侧重点:研究流程的优化,研究工具软件建设。产出:研究流程的优化,研究工具软件建设。特点:研究周期长、投入大,需要大量案例的积累以及信度测试。3感性研究基本逻辑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研究的几个基本模块研究范畴划定评价框架确定感性测量感性分析设计应用3.1研究范畴划定因为CMF研究范围很广,所以在研究前需要对研究目标进行拆解(研究主体是用户、产品还是趋势),划分研究的范畴。(已确定的事实、待研究的板块)为研究方案落地打下基础内容:研究目标解构、涉及到的用户、产品、项目目标解构。输入:研究目标,规划的用户与产品输出:研究范畴、流程、评价标准3.2评价框架确定此步为CMF研究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步,需要从研究主体中提取出形容CMF的感性概念。内容:感性概念关键词提取(如果已有评价体系,需要针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估)输入:研究主体感性概念词组输出:关键评价特征3.3感性测量此步需要从关键评价特征出发,评价主体(产品、用户、趋势)与关键特征的映射关系。测量的主体样本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能是用户与消费者。此点因项目而异。内容:基于关键评价特征输入:语义差量表或其他测量指标输出:CMF感性用户数据3.4感性分析基于研究测得的感性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统计,建立起关键评价特征与测量主体(用户、产品、趋势的映射关系)。内容:数据统计与分析输入:用户数据输出:关联性映射表3.5设计应用在获取了CMF感性研究的映射关系之后,根据项目团队的具体情况,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转化后的形式有三个层次:策略层次:具体设计方向的决策设计管理层次:设计工具、资源库与CMF流程的标准化建设设计执行层次:针对设计项目的设计方向划定内容:研究结果转化输入:研究报告输出:设计成果4案例-以趋势为中心的CMF感性研究流程以趋势研究为主体的CMF感性研究第一步,范畴划定,需要确定趋势研究涉及的品类、涉及到的时间跨度、涉及到的材料、涉及到的颜色、涉及到的表面处理工艺。第二步,评价框架确定,需要针对“趋势”这个研究主体选定相应的分析框架。这里关于趋势研究的模型一般有色彩尺度空间示意图和卡斯特里模型。第三步、感性测量:结合框架内的关键评价因素,对分析样本进行感性测量。(常规量表为语义差量表)第四步,感性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并置,进行归纳推理演绎。以趋势分析为例,结果是近三年某几个领域在色彩尺度模型上的移动轨迹,借此归纳出趋势。第五步,设计策略,根据研究结论给出策略、设计管理以及设计执行的相应建议。5案例-感性测量的研究流程其中CMF感性测量评价框架确定和感性测量模块指的是从确定评价产品的特征出发,评价主体(产品、用户、趋势)与关键特征的映射关系。本文就分别详细展开说一下这里的感性测量是如何操作的。在这之前为了避免理解偏差这里先从符号学角度介绍一下设计语义是怎么传递的。符号学中符号传递的一般流程是,发送者编码符号文本,接收者对符号文本进行解码。简单来说在设计流程中,设计师就是编码者,消费者就是解码者。设计师的符码是设计语言,而消费者评价产品的符码是基于品类产品的感性评价框架。基于符号学的框架,CMF感性研究中评价框架确定步骤实际上就是挑选出消费者感性中的符码。而感性测量阶段,就是分析设计语言与感性评价框架两边符码的映射关系。评价框架(语义、符码)测量:一般消费者对于某类产品的评价存在具体的形容词词库。测量过程中需要将网络平台、商品广告宣传、用户评价、产品型录等信息源描述产品的风格词汇进行搜集。然后进行聚类组合,形成词对。因为对于产品评价的符码在某种程度上是群体无意识的产物,所以需要寻找真实的用户群对词对进行评价,测量出用户觉得最能代表产品的词汇。(也就是消费者对品类产品评价体系中优先级最高的词汇)在这个阶段使用的测量方法根据项目各有不同,有定性的聚类方法,也有定量的统计方式。此阶段只需能顺利导出4-5个词对能代表产品评价框架。如果研究主体是消费者,那可以更换测量对象,研究对于同一品类产品,不同地域(性别、年龄)等特征的用户对于产品评价框架的差异性。评价框架设计流程举例:步骤1意向建立与初筛以电视机为例,搜集意向关键词进行初筛,如图在个性化、科技感的产品意向下对初步分类后的感性意象形容词进行归类分析,剔除意思相近的感性意象形容词,提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感性意象形容词。步骤2评分将2感性意象形容词制作成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工业设计师、设计专业从业者。要求对每一类主题分别选出5个具有代表性的感性意象形容词。步骤3评价词对构成将选择出来最具代表性的词汇的反义词也列出进行反义词配对,形成感性意向词词对。感性测量流程设计举例:感性测量的本质,是针对设计语境元语言、设计符号的传递过程,从设计语言(包括CMF)到消费者的感性评价框架的映射关系。根据符号学框架,发送符号的发送者能力元语言与解释者的能力元语言并不完全对等。(关于这一点,索绪尔、无意识设计和皮尔斯的符号学有不同的解释,这里就不展开仔细说了)感性测量的重点就是将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不是产品)直接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映射关系。寻找设计语言与产品印象的关系。这里映射关系一般使用语义差量表。此类量表由一系列两极性形容词词对组成,并被划分为7个等值的评定等级(有时也可以划分为5个或9个),主要含有3个基本维度,即“评价的”(如,好的与坏的、美的与丑的、干净的与肮脏的),“能量的”(如,大的与小的、强的与弱的、重的与轻的),“活动的”(如,快的与慢的、积极的与消极的、主动的与被动的)。它们具有显示任何概念涵义的语义空间的特质。研究者可以据此来描述任何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性质或属性方面的根本意义。语义差量表一般性模型如图所示:测量过程一般邀请15-25个用户对数个样本对评价框架进行分析。根据样本的得分情况可以计算出样本与评价体系的关系,每个设计语言的得分。最后再进行汇总,就得到了该样本在消费者内心中属于哪一类。这些样本可以是产品的零部件、CMF的某个特性。汇总所有样本的测量结果,就可以得出相应的映射关系。对于CMF的感性测量算法有助于依据统计学给出设计策略方案的支撑。6案例-感性测量具体操作举例步骤1样本库建立实验样本库建立,拆解产品基本结构,确定研究重点。在确定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产品分析定理结构颜色材质样本库。步骤2语义差量表建立与数据搜集汇总样本得分情况找到与关键词最相关的样本编号步骤三映射与结果分析如图所示,通过梳理感性词汇与CMF设计因素的映射关系,得出感性关键词与CMF处理手法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的设计过程。最后整理下感性测量评价框架确定和感性测量的关键流程
结语
CMF与感性工学是国内设计学硕士比较喜欢涉猎的题材内容,笔者也通过案例与三篇文章梳理了这个理论系统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在设计行业的从业者看来,这个过程是有一些机械和笨拙的。(本质上是去通过繁复的流程与大量的时间证明一个设计师在无意识过程中就可以完成的高效的认知过程过程)
但是对于设计师来说,平常通过图形语言的直接设计过程,这种无意识且高效的认知过程,带来的副作用是,设计师想要在语言世界中澄清对于设计语义的理解的时候,就会发现难度特别大。
这个时候CMF对于设计语义的测量与映射关系,为设计师(组织)也不失为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与信息整理框架。
如果大家对设计趋势与CMF感兴趣,推荐这几个机构:
WGSN
WGSN是趋势预测服务提供商,透过潮流趋势分析、商业信息以及累积的报告和图片,为时尚、生活、设计、零售、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提供趋势预测、创意灵感和商业资讯
PANTONE
PANTONE色卡是享誉世界的色彩权威,涵盖印刷、纺织、塑胶、绘图、数码科技等领域的色彩沟通系统,已经成为当今交流色彩信息的国际统一标准语言。
参考文献:
《基于感性工学的消费电子产品CMF研究》孙新竹
《基于可拓学的产品材质感性设计方法研究》张超
声明:文章来源于“设计策略研究所”,作者赵昌皓,转载已获得授权。
免责申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com/kstldl/1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