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及思想情感的传播媒介,文学一直以来书写着时代风云,述说着岁月峥嵘,记录着生活的千姿百态,表达着人民的艺术与智慧。本期“时代印记致敬70年”系列报道,我们将历数那些激扬文字的时光,呈现70年来苏州文学的峥嵘岁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年中,苏州文学从波澜起伏渐渐走向云蒸霞蔚。这期间,苏州文学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苏州作家。他们的作品包罗万象,形式多样,他们以自身所长,将所处时代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老百姓奉上了一篇篇、一部部语言艺术的盛宴,在各个时期发挥着独特的功用。
壹
曙光初现
-
建国初期,百废待举,苏州文学也不例外。年,苏州市作家协会的前身——苏州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拉开了苏州当代文学的序幕。这一时期,苏州文坛老树著花、新枝吐蕾,初步形成了一支新老结合的文学队伍,奠定了苏州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
期间,范烟桥、周瘦鹃、程小青等老一辈作家纷纷振作精神,积极参与各项文艺工作活动,为推动全市文学创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范烟桥的《唐伯虎外传》、《李秀成演义》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年前后,陆文夫、滕凤章、黄清江等一批新人脱颖而出,创作出一批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作品。其中,记者出身的陆文夫,年以短篇小说《荣誉》崭露头角,年又以短篇小说《小巷深处》走向全国文坛。
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文艺界大受鼓舞,市文协也为繁荣文学创作组织座谈,组织下厂下乡、深入生活。
陆文夫在这一阶段的作品还有散文《冲山之围》,短篇小说《平原的颂歌》,黄清江则有小说集《张望雨的家事》、《出嫁》,滕凤章也有散文集《彩霞万里》。此外,文学研究和评论、译作、寓言、诗歌、杂文等各类体裁均有杰出作品问世。
贰
激流勇进
-
年,陆文夫因参与创办文学刊物《探求者》,被下放到苏州一家机床厂当学徒。但就在当学徒期间,他发表了小说《葛师傅》,成功塑造了老工人形象,赢得普遍好评,充分展现出青年作家在逆境里的创作热情与决心。
同时,苏州文坛“三老”创作活跃:范烟桥发挥其文史特长,发表了如《韩世忠与梁红玉》、《南冠草》等历史小说;周瘦鹃发表了大量歌颂新社会和赞美乡土风光的散文,著有散文集《行云集》、《花前琐记》、《花前序记》等;程小青则致力于新侦破小说的写作,如《生死关头》、《大树村血案》、《她为什么被杀》。他们的作品产生了较大的海外影响力。
在文学研究和评论方面,钱仲联出版了专著两种,发表论文近四十篇,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卓有声望。此外,该阶段作品还有滕凤章的报告文学《六十五夜》、《铁水长流》,肖建亨的科幻小说《布克的奇遇》等。
叁
春回大地
-
年至年,因历史原因,市文协被迫停止活动。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苏州文学也终于迎来了春天。许多搁笔多年的作家重新开始创作,不少青年特别是回城知青纷纷走上文学道路,全市基层文学社团不断涌现,中外文学交流渠道也得以开放畅通,文学队伍空前壮大。
年,市文联主办的《苏州文艺报》正式出版,一批文学新人由此起步;年,苏州杂志社正式成立,由市文联主办、陆文夫主编的的双月刊《苏州杂志》正式发行,成为向海内外介绍苏州文化的重要园地。
这一时期的小说,影响最大的是陆文夫,作品连续四次获全国奖,主要作品有短篇《献身》、《小贩世家》等,中篇《美食家》、《井》等,并集结出版了《小巷人物志》第一、二卷。肖建亨也屡次获奖,结集有《肖建亨科幻小说集》、《肖建亨获奖科幻小说选》。
青年作家中引人注目的是范小青和尹平。范小青在年底出席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标志着继陆文夫后,苏州第二代青年文学工作者走向了全国。她在这一时期出版了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采莲浜苦情录》,短篇小说《夜归》、《瑞云》等。尹平则有中篇《铸》、《大饼舵、油条舵》,短篇《江南古运河纪事》系列等。
诗歌方面,朱红和车前子在全市诗歌创作者中影响较大,前者出版了诗集《初夏的凤蝶》、《剪影者的世界》,后者则有《纸梯》。
报告文学的创作阵容也十分强大,除了杨守松《铁琴铜剑楼传奇》、《海南大气候》,李镇《蓝盾防线》等报告文学集,还有李巨川《我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张惠明《环球之光》等数十人的单篇作品。这些作品及时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对苏州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和成长的同步报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com/kstldl/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