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分别讲讲文言文、现代文、和作文的学习思路。
文言文这一块,请记住国家的趋势就是强化,虽然大家不是一年级,没轮到用全国通编教材,但一定会通过其他渠道落实——上海一向是很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的。
语文书里那些文言文,当然重要,这是中考的重点,到了初三,你们会用一本简称“点击”的书反复操练的——还有个文言实词、10个文言虚词,以及一堆古代文化常识,这个工作自然要做好,而且与其到初三再猛补,不如从中预一开始就积累好,因为一来这样轻松且扎实,二来能增生语感,三来你可以留下时间精力干别的更重要的事情。
另一个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就是翻译时字字落实,尽量直译不要意译,这既是针对目前的考点设置型阅卷,也是为了最大限度检查实词、虚词、句式积累并操练,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外语的语感完全相通。比如“乌在其为智也”一句,按照理解翻成“谁说人类是智慧的呢”可以,但不如翻成“说它是有智慧的又在哪儿体现呢”来的稳妥了。理解很重要,但稳妥答题,又是另一件事儿了。
语文书外那些文言文就海了去了——说实话,如果是为了应付中考的课外文言文,不必大费周章,但若面向自招,以及以后的高中学习,那还是多做些准备吧!
可以熟悉一下高中文言文的考法——其实初三了,课内学得扎实的学生普遍知识不缺,但缺少高中长度级别(字+)的文言文阅读经历,未做题先气馁,可惜了!
有能力的话,《古文观止》还是很推荐的,不一定要从先秦读起,可以从《史记》读起——不妨告诉你很多高中自招环节就是要你给《史记》白文点标点的。
这里我推荐一本书:复旦附中王召强老师的《古文对话百八篇》,这本书的选择题就是按照高中考点设置的,问答题设计得尤其好。但最关键的,是它提供了高中长度级别的文言文阅读经历。至于我自己的选本嘛,相见的话要看缘分了。
还有一套书可以考虑,即《新编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一书,这套书按照年级编排,贯穿了文学史,又有比较长的文言文选文,还配练习,也不错。
另外就是可以做《当代学生》每年一本的古诗文大赛增刊,这个还不错,题目难度在初高中之间,只是选文偏短。
根据教育部的政策,未来将加大“整本书阅读”以区别于目前的选本阅读,这很有见地,有些整体感、大局观只有读一本一本书才能获得,这也是读《史记》的意义所在——清华国学方向本科生招生要求之一就是通读《史记》。所以市面上有些古典名著选读可以尝试。明年还会有一套书可以选择,一学期读一本古典名著,初中是四大名著、《论语》、《老子》、《山海经》和《世说新语》。
现代文这一块,分解题和阅读这两块。
先说解题这一块,其实是有套路的,从思路到答题都是——说到底,是围绕着篇章、语言、主旨和情感出题的,而且这会延续到高中,只不过高中的机械性会少一点,但大致思考方向不变。这个课内老师会教,课外也有能补的地方,属于“技”,不难。
但你要知道,中国文化中,凡是属于“技”的就入不了最高层,那个背后的“意”或者“气”才难呢!
做现代文需要“气”场——这就玄妙了吧。其实,语文也是存在语感的,做阅读,一读就大致知道写什么的,写作文,一看题目就隐隐知道该写什么最符合题目。那么这语感来自何处呢?
阅读,只有阅读,即使不是海量的阅读,才可以培养出你的母语语感来。而到了这里,事情就玄妙了:要在做其他科目习题之余坚持阅读,是不是很难?一来难在智商:你能迅速有质量完成其他科目的题吗?不行的话你出局了;二来难在自律:你有质量地完成其他科目的题了,你能选择阅读吗而不是王者农药?三来难在眼光:你有质量地完成其他科目的题了,你选择了阅读,你读的是什么?
我这里特别提醒一句,不要只读情节类的作品——尤其是男生!情节只是看点之一,不是全部;我不反对读情节类的作品,如刘慈欣的作品,有种大局观在,但是语言和表情上就逊色不少了,所以可以加读郝景芳,做到阴阳相济。
散文是一定要读的!悉心体会其语言和表情是关键,这一路的名家有迟子建、林清玄、尤今、王安忆、毕飞宇、鲍尔吉·原野等等;但也有些名家能用散文思考的,且程度不低,比如余华、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小波。
除此以外,是增加人生厚度的作品,让学生窥见父辈、祖辈的过往。
散文选太多,没有我满意的,大家也众口难调,我自己编的《四季读本》和《跟着名家学语文》还在考虑是否出版,这样吧,挑真名家的即可。
整本书阅读,教育部正在推动,会有指定书籍的,考虑到学生时间,我不多说,但是,有几本通识类的著作可以推荐一下: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良知对抗暴力:卡斯特里奥对抗加尔文》和房龙《天堂对话》《美洲精神》《宽容》。尤其是房龙,尽管在美国本土已经过气,但他作品中洋溢的通识依然令人动容。
不能这么精细化操作的话,《新语文读本》和严凌君的《青春读书课》算是不错的“一揽子读书计划”。
最后是作文,这的确是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领域。其实,作文是一个人学识、素养的综合体现——不仅仅是语文所要教授的逻辑和审美,是最可贵的;而且在这个非常需要推销自己观点的时代,其价值更为显著。
要写好作文,有三点少不了:第一是多读多看——要知道,阅读和写作本是一体两面,阅读者就是“解码者”,而写作者则是“编码者”,共享文字的密码则是相通的,差别大概就在于解码是个被动过程而写作则主动;实际上,这也是我之所以推崇管建刚老师的原因:他极为强调带着写作的眼光去教阅读,太正确了!
第二是勤写多改,我后面会说到的确写作是有诀窍的,但再有诀窍,你不写或者写得少,依旧不行:即使你有很好的思路,你都无力呈现;勤写不辍,遇到有潜质的文章就精改收藏。为什么?以后好套用啊!
第三是知道一些关于作文写作和批阅的“潜规则”或“小诀窍”,在前两者充分的基础上,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本人的确有这方面的个人教程,未来有可能在知识星球这个APP里的雷音寺里分期放出。
对了,我清理了一下产品线,自新学期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com/kstljj/8378.html